NEWS
新闻资讯
冬至由来,栋航与您同了解!
冬至起源于汉朝,鼎盛于魏晋,辉煌于唐宋,一直沿袭到今天。在古代,尤其是在汉朝,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毫不夸张。汉朝人认为冬至是二气的自然转化,是上天赐予的福气。汉朝称冬至为“冬节”,官府要举行“贺冬”仪式。不仅如此,每年的这个时候,汉朝上至帝王将相文武百官,下至黎民百姓都要休假五天,以兹庆贺。
《后汉书》中记载到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不听政,择吉日而后省事。”这五天,朝廷不仅要放假休息而且军队待命,边塞闭关,商旅歇业。而亲朋好友则互相拜访问候,以美食相赠。愉快地度过这个“安身静体”的节日。
冬至,它是我国从古至今的一个传统节日,也是现代二十四个节气之一。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夏朝,古人用最原始的土圭观测太阳,就推测出每年的冬至大约在十二月下旬初的几天。冬至又俗称“冬节”、“长至节”、“亚岁节”等。而每当过了冬至后,白昼一天比一天长,阳气回升,是一个昼夜长短循环的开始。古人云:“冬至,阴极之至,阳气始升。日至南,日短之至,日影长之至。”
古时民间有在“八节”拜神祭祖的习俗。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。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,每年冬至日,有吃饺子的习俗。
《吴中竹枝词》称:“相传冬至大如年,贺节纷纷衣帽鲜。毕竟勾吴风俗美,家家幼小拜尊前。”说明了冬至在民间的重要地位,不是年却如同过年。作馄饨为食,取天开于子,混沌初分,人食之可益聪明。”可见,在民间,冬至节庆规模之大、地位之高、享祀之隆俨然如同辞旧迎新的年节。
吃饺子的由来
东汉时候,南阳有个张仲景,是个名医。他医术很高,不管什么疑难病症,都能手到病除,人们称赞他是妙手回春的医圣。张仲景在长沙做官,那年告老还乡,正是冬天,寒风刺骨,雪花飘飘。他走到白河岸边,看到那些为生活东奔西走的穷乡亲们,面黄肌瘦,衣不遮体,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冻烂了,他心里很难受。
张仲景一到家,登门求医的人很多,他虽然很忙,可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乡亲。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个棚子,盘上大锅,在冬至的那天开了张,给穷人舍药治冻伤。舍的药叫“祛寒娇耳汤”,是用羊肉、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。等煮好后把羊肉和药物捞出来切碎,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“娇耳”下锅。然后分给来讨药的人,每人一大碗汤,两只娇耳。人们吃了娇耳,喝了祛寒汤,只觉浑身发暖,两耳生熟。
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的时候,经常为当地百姓治病,受到那里的百姓爱戴。他告老还乡后,长沙的人们,每年推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,带着乡亲们的心意去看望他。那年,张仲景身染重病,长沙的老人说,长沙有一穴好地,想叫他寿终时葬于长沙。南阳的人哪里肯依?两下争吵起来。张仲景说:“我吃过长沙水,不忘长沙父老情;我生于南阳地,不忘家乡养育恩。我死了,你们抬着我的棺材,向长沙方向走去,灵绳在哪里断了,就把我葬在那里算了。”众人一听,也不再争论了。
那年冬至,张仲景寿终了,长沙来了许多人吊丧,你一挑,我一担,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很大。又在张仲景的坟前修庙供奉,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。张仲景是冬至这天寿终的,又是冬至这天开张舍。祛寒娇耳汤”的。为了纪念这一天,每年冬至家家户户都包饺子吃,并说冬至吃了饺子,耳朵就不会冻掉了。此后,每逢冬至进九,大家都纷纷争食饺子,有谚语“冬至的饺子不冻耳”。


- 在线咨询
- 在线留言
- 索要报价
- 扫一扫
扫一扫
进入官方微信服务热线
0539-8591889 18953985861 - 返回顶部